咱们业余爱好者学球初期有个典型通病,那就是训练尽管很刻苦,但身体框架却反反复复,迟迟无法定型。通过训练和学习,结合基本功打卡群球友们交流找出,出现这种问题,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其武术本身有多么难定型,实则是很多底层逻辑不清晰,只追求武术表面所导致,大致总结如下,望提前避坑。
一是只学表面武术,今天学个指腕外展内收,明天练个如何收小臂,后天再练练如何引拍从几点挥到几点等等,就是不去想想这些武术是如何造成的,长期以往导致的结果就是上肢越来越优秀,本该用的身体越来越懒,还口口声声难难难。解决思路:学球初期次序一定不要颠倒,第一步一定是确立躯干的的本能性,否则就像是没有发动机的汽车,外观再漂亮也只是摆设不入流。训练方式:通过躯干 零上肢方式,练出躯干本能性和应答能力。
二是总想球是否能够上台,这种意识在实战中一点问题都没有,但在躯干本能性没有确立之前,就成了一种危害。躯干能力没有,却总本能性想让球上台出质量,带来的结果必然就是上肢不自觉代偿。解决思路:1、多球也好,发球机也罢,一定要明确训练目的,正手攻说白了就是练躯干主观能动性,因此说上台不上台的无所谓,顶多就是捡几次球而已。2、躯干本能性没确立之前,一定不要用单球去练躯干,否则光剩上肢代偿和相互捡球了,毫无意义。除非对方水平比你高很多,给你的落点很稳定。
三是总想着发力,这一点尤其重要,乒乓的击球力量绝非身体绝对力量,在躯干能力没有确立起来之前,那种寸劲是很难体会到的。因为没有躯干惯性的带动,但凡想发力,不是力量不足就是上肢的蛮力。解决思路:1、多体会躯干跟来球相撞的那种感觉,方式还是躯干零上肢,敢于等球。2、体会躯干的瞬间爆发力,也就是之前常说的躯干打冷颤的感觉,之前多有涉及就不展开阐述了。以上纯属我个人练球小体会,对否,望大家指正批评。
发布于:山东省小麦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